恩施市:春日清江美如画
实际上,要真正解决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同时扩张的问题,在放开贷款利率后央行应该逐步淡出对银行诸如贷存比、信贷规模、乃至信贷投向的过度限制与行政性指引。
人民币自由兑换目标逐步实现。长期以来,在东西方政治理念的差异之下,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日等货币大国的阻挠。
因此,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还要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国际贸易中,因为使用不同币种而需要进行兑换,因此产生了汇兑费用,当汇率不稳定时便会存在汇兑风险,外币与本币的汇价波动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之付出额外成本。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总量上更是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民产值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却有着较大差距,因此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还是需要继续发展国内经济。国际层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金融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
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需要其保持对内币值的稳定,这主要就是要求央行能够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因相关经济部门或地方政府而影响自身的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的注意力从汇率上转移到关注价格的稳定上。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会给我国带来金融递增风险。因此,既然是金融活动,那就要遵守金融运行的规律,就要受金融监管这一个国民经济活动中间必不可少的制度环境的制约,有人喜欢学美国,言必称美国在各类金融活动中也是有监管的。
尽管监管的形式、形态可能会不一样,在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历史阶段,监管的形式、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既然要搞金融业务,必须要有监管,这是都相同的。金融创新政府推动慢,市场来推动。另一边,从各种媒体可知道,P2P面临着上千亿的挤兑压力,特别是临近年底,有人分析又面对股市大涨, P2P的挤兑问题更为突出,上个月有40家公司出现了提现困难,近日报纸上说有50家公司跑路,63家公司出挤兑问题,这已经成为今年群体性金融事件中最为突出的一类事件,为什么?一方面金融创新非常热闹。我在11年前的2003年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金融创新的总体评价。
因此,创新本身可以去体现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第三,应该不怕辛苦与困难,加班加点。
在中国今天的环境下,谈金融企业创新或者金融创新,如何创新?从目前现状看,中国经济的现状是转轨经济。我简单讲一点意见,创新是一个小至企业、大至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一边讲金融创新,一边讲金融监管。从人们不容易看清楚的地方推,从人们有争议的地方推,好推。
要改革,要转轨,就要讲制度变迁中的协调、平衡。言外之意,不是金融的互联网,是互联网的金融,是用互联网一词修饰金融,经济活动的本质是金融活动。为什么不表态、无态度?根据我个人分析,无非是三种原因,或者是认为金融改革比较难以推动,想借助互联网金融来冲击、来倒逼金融加快改革。大家想一想,搞来搞去是不是都是这回事?突破利率的管制,突破分业经营的管制。
你是金融机构要不要叫存款准备金?这里又存在一系列问题。又比如说,在中国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很多老百姓风险意识差,为了社会稳定,有社会托底政策,包括保护弱势群体的一些金融活动,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美国没有,英国没有,中国有关于打击非法集资的规定,这有它存在的相对必然性。
以上是我就原来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监管不足、滞后对政府有关部门、一行三会决策心态的分析。目的是说,我们充分肯定金融创新活动,但不是每个人所想的创新活动都可以无限制地、无边际地发展,这是两回事情,这是我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创新现状的第二点评价。
怎么样把它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你既然已经是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的法人,你就不是在做纯粹的委托业务,也不是在做纯粹的信息中介,按现在的法规,已变成金融机构了,既然是金融机构要不要牌照?现在我们是有牌照管理的。企业在加班加点的创新,监管部门不能放松,也要加班加点。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不讲究协调,不讲究平衡,也就是说,如果不研究改革的条件性,我们为什么要搞沪港通?我们不直接了当在全国宣布放开资本账户管理就完了吗?为什么还要搞沪港通?为什么还要对沪港通的资金进出、交易的总额有个框框?它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搞微观的可以是不去考虑这些问题的,但是监管部门是必然要去考虑的但是,持这种想法的面对现在这样一种状态,后果是什么?我看没想好,没想全,就想倒逼,就想通过倒逼来推动金融改革。
2003年的那篇文章中提到:中国今后的金融创新活动,尽管可能会使人眼花缭乱,但是探求其本质动力是什么?肯定是为了突破两大管制,一是利率管制,二是分业管制。另外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家的上进心、成就感,激情、毅力、智慧、灵感甚至是创新方面的野心。
另一方面,群体性案件不停地出现,恕我直言,原因有两条:一是互联网金融本身是新生事物,它在发展中、在过程中,而且发展很快,新产品层出不穷,确实需要不停地讨论。现在如果你成立一家公司,既吸收存款,又搞贷款,我们暂且不降监管部门对贷款业务要有审慎性监管,要有风险控制等方方面面的规定。
在中国今天的环境下,谈金融企业创新或者金融创新,如何创新?从目前现状看,中国经济的现状是转轨经济。众筹网,证监会已经在公开征求意见,就是按私募股权基金、众筹平台来设计,来规范。
要改革,要转轨,就要讲制度变迁中的协调、平衡。我不断地接到邀请,像这样的论坛,天下何其之多,各种场合都在讨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第三种原因,或许是监管部门本身认知滞后,对这个新生事物认识不够,没有经验,对于这类活动中的创新和监管这对矛盾认识模糊,不知道怎么办。怎么样把它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今天我作为学者,多讲一点道理,一会儿有政府管理部门的,他们会更多讲政策含义,我更多是讲道理。要不怕辛苦与困难,不怕加班加点,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的资本账户管理制度创新,如果不谈互联网技术,创新在哪里?QFIFF、RQFIF、自贸区、前海等等,都是在进一步地往前创新,但是仍没有实现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一边讲金融创新,一边讲金融监管。
对于迅猛发展的P2P产品,以及这个产品线上、线下复杂的业态怎么规范,现在还没有一定的约束,没有一定的监管,肯定不是这类业务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否则就会失去总体经济发展的平稳发展,形成负面影响,形成负面冲击。
第二,充分肯定金融创新活动,但是并不意味着任何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活动都可以无边际地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任何想改变现存的金融制度的组织方式、活动方式或者用时髦语言讲叫新业态,我们都应该毫不保留地给予支持。第二,要善于向市场学习,处理好转轨中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处理好猫和耗子的问题,猫如果不懂耗子的生活习性是什么,怎么抓耗子?要多和耗子交谈,这是我曾经搞监管的经验。第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无非是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理念搞金融,是互联网的金融。今天,就突破两大管制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而言,它体现了金融改革的方向,是我国金融改革几十年来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方向。
你既然已经是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的法人,你就不是在做纯粹的委托业务,也不是在做纯粹的信息中介,按现在的法规,已变成金融机构了,既然是金融机构要不要牌照?现在我们是有牌照管理的。用经济学语言来说,互联网金融客观上改善了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比如理财,比如P2P,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我简单讲一点意见,创新是一个小至企业、大至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今天,我们不管产品创新中的理财、余额宝、P2P等产品,还是券商、基金、信托、银行在搞资产管理中所推出的各种创新业务,无非都是在不断地寻找、突破这两大管制的途径。
什么叫知己知彼?创新往往意味着冲击政府部门原来相应的制度。因此,创新本身可以去体现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